正義這玩意,只不過是一種同情,對與錯不是這樣分的,今天你看到了不對的事情,你要強出頭,明天你就會知道,錯的可能是你自己。到時候后悔已經太遲了,沒有人會可憐你的。
——徐克 《斷刀客》
這句電影臺詞描述了徐克刀客江湖的野蠻與殘忍,并向我們展示了江湖環境的混沌與不可知。之所以借用這段臺詞,是因為如今的網絡輿論跟電影中那個血腥、暴戾的江湖非常相似。
我真的很想對那些深陷網絡罵戰之中的年輕人說點話:其實現在絕大部分的網絡熱點都是專門的流量機構運營出來的結果,掀起輿論就輕松獲得一群無知群眾跟隨關注,甚至煽動一場網絡暴力。
我更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看到的很多新聞事件,很多互聯網熱點,背后爭斗的復雜程度往往會超出大家的想象。甚至很多時候始作俑者都不是雙方,而是第三方。你看到的,只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
就比如上個月火爆全網的肖戰227事件。這真的是所謂不同“圈層”之間的“戰爭”嗎?咱們就從商業維度來分析一下XZ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XZ背后的影視公司資金鏈斷裂,跟人簽了“對賭協議”——大白話說就是把公司賣了,賣了多少錢?150個億。為什么能賣這么貴?賣家很精嘛,肯定去跟買家“畫餅”,說公司很有價值,就值這個錢嘛;買家當然也很精,只給50億頭款,怎么支付尾款咱們簽個協議:如果你能像你“吹”得那樣,2018~2020年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5億元、7億元、9億元,再支付100億尾款;如果完不成,嘿嘿,那就很抱歉了,沒有尾款了,到期就把你公司收走了。這就是“對賭協議”。
XZ所在的影視公司前兩年根本沒完成盈利目標,今年這形勢眼瞅著也做不到了,當初對賭吹的牛皮實現不了,完不成對賭,眼睜睜瞧著上百億的現金到不了手,買家又不肯讓步,堅決履行“賭約”,之前的50個億拿來捧XZ了,后面的100個億又進不了自己口袋了,眼瞅著就要“賠了夫人又折兵”,拼了老命下了血本捧紅的流量小生XZ豈不是為別人做嫁衣裳?
為了不讓之前付出的努力白流,就又把人家XZ拿出來過度營銷了一把唄,反正“死豬不怕開水燙”,他們手里還有價值的就只剩人家XZ了。只不過手法過于拙劣,有點魚死網破的意思,不過卻恰如其分的表現了對賭局中人賭徒般的瘋狂!這就是所謂XZ227事件的內幕,紛紛擾擾的罵戰背后,只不過是一場商業炒作。
某些公司的系列公號兒,一個負責左,一個負責右,一個負責理中客,一瓜三吃,流量全覆蓋。哪有什么觀點?都是生意!——秀才侃娛樂評價道。
沒錯,都是生意!流量運營團隊的手法通常是運用假象,使假象變真相,大小假象掩護真相,真假難辨。如果不用假象打掩護,誰還會為他們的真相買單?
所以有時候看新聞時,先不要急著批判或者發泄,多想想背后得利的是誰,動機驅動是誰,會發現多數人的喜怒哀愁都在被刻意引導。很多人現在已經開始有放棄思考的苗頭了,覺得反正想什么都沒用,干脆不想了,發泄情緒就好。
我覺得人需要放松,但更需要動腦子。當然大家都這么累了,就想吃瓜,我也理解。但是提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別那么輕易的發表評論;別難么容易的成為別人手里的“槍”。偶爾也多去從利益鏈的角度思考,或許你能看到更不一樣的世界。
世界當然不美麗,但是很有趣。即使是吃瓜,也能吃出不一樣的色彩。豈不美哉?
印度有句箴言說: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比如說你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小伙子沒有給老人讓座,你認為這個小伙子沒有公德,沒有公德,你甚至拍照上傳到網絡去曝光他、去攻擊他、詆毀他、辱罵他、人肉他……這本身是一個評論,而不是觀察,觀察就只是這個小伙子沒有給老人讓座。而事情的真相可能是這個小伙子剛剛經歷了人生重大變故或者是生病了。這就是觀察轉為評論的典型例子。
我在2012年做了一個很小很小的個人博客,叫做「IT學生網」。歷經了8年,接觸過或是見到過太多隱秘,這些隱秘多是發生在黑與白之間的灰色地帶,見得多了,自然就會凡事先抱著三分懷疑態度。
其實很多網絡信息都是無中生有的假象,無辜的吃瓜群眾們只是被裹挾其中。從眾效應、可得性啟發和消極偏見都會影響你的判斷力,慢慢的你喪失理智,幫助別人輸出了價值,成為流量機構手里的槍。
商業從來都是殘酷的,沒有誰是無辜的。笑的越純潔,雙手越血腥。如果你覺得哪家公司是無辜的,一定是他們已經做好了信息繭房,然后討好你。
名詞解釋:
從眾效應:也稱作羊群效應,是指人云亦云、隨大流的行為。
可得性啟發:人會根據一件事所提到的頻率來判斷其發生的可能性。
消極偏見:人的大腦會對黑料比正面信息更加敏感。
從眾效應、可得性啟發和消極偏見可能從概念上不太好理解,我舉一個例子來解釋——各種莫名其妙的微信群(XXX自學互助群、XXX防套路群、Java學習交流群……)。
各種“套路群”背后必然有利益鏈條,很可能群主就是某一家IT培訓班的運營小編。通常IT培訓機構的小編讓你加QQ群、微信群就是為了用從眾效應,可得性啟發,消極偏見三個作用力來對你的判斷力造成影響。
心理學巨著《烏合之眾》中說:
當一個人是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思考能力和維護自身利益的動力。而當他融入群體后,個性會被群體淹沒,思想會被群體觀念取代。思考能力和維護自身利益的動力都會減弱。這會表現為從眾俗稱隨大流,就像羊群一樣。
群體具有沖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
當你處在某個“套路群”之中,你的個人價值觀會逐漸降低,你的價值判斷會越來越服從于群體的判斷,基于我們人類大腦認知的某種缺陷,長此以往,你甚至直接對群主言聽計從,這就是從眾效應(從眾效應同樣適用于IT培訓機構的各種“試聽班”)。
可怕的是,你并不知道群里有沒有群主安插的專門負責煽動氣氛或者偽造真相的托兒。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酒托、茶托、飯托、麻將托、游戲托……誰還沒上過托兒的當?其實,各種“套路群”里面當然也有“校托”!
比如常見的微信群“殺豬盤”,群里300個人299個都是托兒,只有你一個“真人”。他們每天都會在群里發言,你一言我一語其實都是現成的自動回復腳本,甚至你隨便找一個成員私聊也能跟你對答如流如同真人,其實你只是在跟一段自動化腳本代碼聊天。
那么在這種“套路群”里大家會聊些什么呢?通常為了獲取你的信任,一開始都是天南海北的聊一下“無關”話題,讓你覺得真實又有活躍度,實際上都是無中生有的假象,引導你去他們家的機構培訓才是貨真價實的真相,如果不用假象打掩護,誰還會為他的真相買單?運用假象,使假象變真相,大小假象掩護真相是演員(小編)的自我修養。
所以一定會看似有意無意的往某一個機構引導,這些棱模兩可的話術聽多了以后,就會讓你潛移默化的認為,某一家it培訓機構“真的”比其他機構靠譜。比如說你在一天中聽到了三次關于交通事故的新聞,你就會認為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非常高;谖覀內祟惔竽X認知的某種缺陷,長此以往,你就會對某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機構產生了信任,這就是可得性啟發。
你如果加了套路群,群里的各種信息背后只有一個邏輯:“抬高自己、偏低他人!”,讓你不僅能收到它們自家培訓機構的好評,還有它的競爭對手的差評。他們非常樂于在群里分享競爭對手的黑料,惡意抹黑同行,美其名曰:“吃瓜”?吹竭@里,相信你應該學會了如何把瓜“吃出不一樣的色彩”了吧?但是我們的大腦會對黑料比正面信息更加敏感,基于我們人類大腦認知的某種缺陷,長此以往,你就會對某些本來不錯的機構產生了偏見,這就是消極偏見。
以上告誡現在的年輕網友們,你無論從哪種媒介獲得信息,你都應該問自己一句:
信息是否完整?是否被人為篩選過?
如果現在的年輕人在接觸網絡信息的時候,每個人都能在心中有此一問,那就會免去不少喋喋不休的爭論、偏見和網絡暴力。
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
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恨其光輝。
一個被信息左右人格,自媒體浪潮拍打三觀的時代,如何理性的思考,或許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