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聯網行業頭部大廠技術人員的薪資已經基本上傲視全部行業,并且越來越高。阿里、騰訊、字節跳動和美團等公司,工作五年的程序員年包50萬,已經比較常見。那么這種高薪現象是否具備長久的可持續性?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程序員已經超過了200萬,這個數字每年都在不斷的攀升,應屆生倒掛老員工也是屢見不鮮,雖然從業人員在不斷增長,行業也在不斷內卷化,但為什么工資卻越來越高?那么這種高薪現象是會持續下去,還是說互聯網行業也會在未來若干年后歸于平靜,程序員的平均工資也將向土木、化工、機械等傳統行業的技術人的薪資看齊?
我們經常問某某行業還能活幾年,這背后的焦慮其實是我們的工資未來能漲多少?又能漲多久?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是誰決定了你的工資。
所有人都知道,供需關系決定價格。老板給工資就跟你去商場買東西一樣,老板花錢購買的是你的時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既然是買賣就必然遵循市場供求機制。
大多數行業從業人員供大于求,可以把工資壓得很低,但在人才缺口最嚴重的互聯網行業,HR挖人時更在乎的是快速和匹配,因為招聘晚兩個月業務就可能落后別人半年,所以他們開給某些候選人的工資無需遵循所謂的行業慣例(也就是漲幅最好不要超過20%)。
一些員工在頭部公司積累幾年經驗,參與過爆款項目跳槽后收入翻倍不是夢,這也是互聯網行業平均工資常年屠榜的原因,而且至少在未來10年,互聯網行業會持續供需不平衡。
現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從業人員大約1500萬人,占人口的1%,占比太少,作為橫向比較,美國互聯網從業者占總人口的2%以上,英國占到2.4%。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國家戰略規劃的好處,早在十三五規劃中就提出要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產業和網絡經濟,由此國家也提供了各種政策資金資源的支持。
隨著今年“十三五規劃”的完美收官,國家馬上貫徹部署、謀劃推動“十四五規劃”發展上來,毫無疑問,未來5年,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芯片、萬物互聯等等這些領域依然是國家重點“關照”的產業。
中國的軟件無疑還處在快速發展期,許多的技術公司都需要大量的程序員為他提供服務,市場總體還是需求大于供給的,高薪資才能更多的吸引技術高手,為了找到合適的人才,公司不得不提高薪資競爭人才。
當然,與互聯網高薪對應的是“996福報文化”的盛行,互聯網與金融、娛樂等充分競爭的行業類似,高薪本質上是一種對風險的補償,工作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有可能會困在某個工資水平線上止步不前。
比如在騰訊職級停留在11級、超過5年的人就不再少數,他們面臨的也許是35歲后收入驟減的尷尬,現在的高薪平均到之后可能失業的日子可能更加真實,這些情況在薪資報告中是體現不出來的,所以身處這樣充分市場化的行業,員工們需要不斷加深自己的技術護城河,并且更快更早的擁有理財意識,還要有切換賽道的心理準備。
崗位供需能影響你的工資未來5年的漲幅,而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事情還要交給行業;ヂ摼W行業再持續蓬勃發展10年并不成問題,所以當下完全沒有必要杞人憂天。況且有時候過度擔憂和焦慮時,不但沒有用,還會起反作用。能夠順應當下的“勢”,就是一位有價值的“打工人”!
畢竟,不管是中年危機、職業危機、行業危機、乃至未來一切未知的危機都不是獨屬于互聯網行業的,它們屬于這世界上每一個工薪階級。誰也不要太貪心自己的職業能多牛逼,多持久,因為誰都跑不過周期。